一 趙匡胤建立北宋 確立強幹弱枝的基本國策
(一) 原因:
1 宋代開國君主趙匡胤原是禁軍統帥,因陳橋兵變被擁立被擁立為皇帝,是為宋太祖。
2 宋太祖鑑於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和禁軍將領專橫之害,逐以「強幹弱枝」為基本國策。
(二) 方法:
1 軍事上:集權中央
(1). 收掌禁軍兵權
(2). 削奪藩鎮權力
2 政治上:行文人政治
(1). 禮遇文士
(2). 嚴禁武人干政
(三) 優點
軍事上:解決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和將領專擅的問題。
- 政治上得以維持安定
(四) 缺點:後繼者墨守成規,不能因時致宜,以致無法應付強敵環伺的局面。
二 北宋前期的外患:遼、西夏
(一) 遼
1 興起
(1). 種族:契丹族
(2). 建國:五代初年建國,用漢人制定典章制度,創立文字。
(3). 強大:
耶律德光在位時,協助石敬塘(兒皇帝)建立後晉,取得燕雲十六州之地,改國號為遼,成中國北方最強大的國家。
耶律德光在位時,協助石敬塘(兒皇帝)建立後晉,取得燕雲十六州之地,改國號為遼,成中國北方最強大的國家。
2 宋遼交戰
(1). 宋為收復燕雲十六州攻遼:
宋太宗時,曾大舉攻遼,兩次都戰敗。
(2). 宋真宗親征:
真宗時,遼舉兵南侵,直逼澶州。宰相寇準力勸真宗親征,真宗親抵澶州,宋軍士氣大振,擊退遼軍前鋒,宋、遼言和。
3 議和
(1). 定澶淵之盟
兩國以白溝河(今河北拒馬河)為界
宋每年給遼許多銀、絹
(2). 意義
首開宋以「歲幣」求和的先例
中國與外國之間展開平等的外交關係- 此後宋遼維持一百多年的和平。
(二) 西夏
1 源起
(1). 種族:黨項人
2 交戰:
宋初,國力漸強,宋仁宗時,西夏元昊叛宋稱帝,侵擾宋西北邊疆
3 議和
(1). 求和之因:貿易中斷
戰爭使宋夏貿易中斷,西夏人民日常所需的茶、紡織品十分缺乏,民心厭戰,趙元昊終於向宋稱臣求和。
(2). 結果:
宋仁宗仍每年賜給財物,並重新開放沿邊貿易。
三 王安石變法
(一) 變法之因:財政問題
1 每年需支付遼夏鉅額的歲幣
2 文人政治,優禮士人,冗官太多
3 戰爭需求,大量擴軍,冗兵太多
(二) 目標:富國強兵
(三) 失敗原因
1 王安石為人固執:
新法雖多能切中時弊,但王安石剛愎自用,不得人和。
2 守舊派反對:
新政受到司馬光等有名望的大臣反對,朝臣逐漸形成「舊黨」與「新黨」,彼此鬥爭
(四) 影響:宋神宗死後,新舊黨爭越演越烈,使北宋末年的政治更加惡化。
四 北宋、金與南宋
(一) 建國
1 臣屬於遼: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國家,女真族臣屬於遼。
2 叛遼滅遼:北宋末年,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叛遼稱帝,建國號金,滅遼侵宋。
(二) 滅北宋
1 靖康之禍:
宋欽宗靖康二年,金兵南下,攻陷汴京,徽、欽二帝被擄,史稱「靖康之禍」。
2 南宋建立:北宋亡後,宋臣擁立欽宗之弟康王趙構為帝,是為宋高宗,史稱之後的宋朝為南宋。
(三) 侵南宋
1 偏安之局:宋高宗定都臨安(杭州),形成偏安的局面。
2 抗金名將岳飛被害
(1). 勇猛善戰:
岳飛率領的「岳家軍」屢敗金兵,尤為勇猛善戰。
(2). 慘遭殺害:
宋高宗和宰相秦檜急於求和,岳飛被迫停止北伐,不久即以「莫須有」的罪名殺害。
3 南宋喪權辱國:岳飛死後,南宋與金訂立多次和約,每次喪權辱國的程度,都比北宋更甚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