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

歐洲政治與思想的變革

歐洲政治與思想的變革:

本章導論:

1、      十七世紀時之英國

1、      以英倫海峽為屏障,外敵難以入侵,因此英國較不需要強大王權

2、      此時英王仍想建立強大王權,英國國王與英國國會之衝突,最後在英國發生了兩次革命~清教徒革命與光榮革命~兩次革命確立了英國的議會政治

2、      歐陸各國因競爭激烈,需有強大的政府領導以統一國家抵禦外侮甚而進一步的侵略他國,因此同時代之歐洲大陸傾向於專制王權

3、      專制王權發展之下,歐洲知識份子也展開反思,產生了啟蒙運動

4、      歐洲科學家繼續探索宇宙,於此時代開始了科學革命


英國的民主政治發展

1、      1215年,約翰王簽下大憲章,確立了有限王權,國王必須遵守法律,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。

l   十三世紀初,英國議會迫使約翰王簽署大憲章,規定國王增稅時須先經議會同意。大憲章在日後成為有限王權的法理基礎。

2、      十七世紀查理一世不守大憲章,藐視國會,發生清教徒革命,查理一世被殺。


l           十七世紀時,英王查理一世因徵稅問題與國會發生衝突, 1642年國王與國會爆發內戰中,查理一世兵敗被殺,王權大受打擊。由於當時反對國王的國會領袖多為清教徒,史稱「清教徒革命」

3、      1688 年,光榮革命,驅逐舊教君王詹姆士二世,迎新教君王瑪莉與威廉,簽下{權利法案}確立英國議會政治

l           1688年,國王詹姆士二世企圖恢復羅馬公教信仰。國會議員多為英國國教派信徒,他們舉兵廢黜國王,迎接其嫁到荷蘭的女兒瑪麗及女婿威廉為王。新王即位後,接受國會提出的權利法案,確立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,史稱「光榮革命」。

l           英國貴族利用國會,通過許多有利於商業的法案,使英國商業繁榮

u           十七世紀以後,許多英國貴族為了投資海外貿易,常在國會中制定利於商業活動的法律,使英國工商業日漸發達。

4      十八世紀英國兩黨政治內閣政治形成

l           兩黨政治

u           十八世紀英國國會分為兩黨,保守黨(以貴族為主支持國王)與自由黨(以中產階級與大地主為主),兩黨競爭執政權

l           內閣政治

u           英王來自歐陸,不熟英語,於世任命國會多數黨領袖為首相,首相組成內閣,全權處理國家大事,二十世紀英王成為虛位元首。

 

小整理:

英國的民主政治發展


事件

時間

國 王

內  容

影 響

大憲章

1215

約翰

國王未經議會許可,不得擅自增加新稅

議會得以限制王權

清教徒

革 命

1642

查理一世

國王與議會之間爆發戰爭,最後由清教徒為主的國會派獲勝

查理一世被處死,英國王權大受打擊

光 榮

革 命

1688

詹姆士二世

國王與議會產生衝突,議會廢黜國王,迎接公主瑪麗與其夫婿威廉為英國國王

威廉與瑪麗簽署國會提出的權利法案,確立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






 

議會政治與內閣制度、政黨政治之形成


時間

原因

發展

十七世紀

清教徒革命﹑光榮革命

議會政治

十八世紀

英王來自歐陸﹐不諳英語﹑內政

責任內閣制﹑首相制

政黨輪番執政

政黨政治


  1. 國會是立法機構,分上下議院與下議院,前者由貴族組成,後者則由人民選舉產生。
  2. 內閣是行政機構,首相由國王任命下議院多數黨的黨魁出任。
  3. 內閣成員由首相從下議院的執政黨議員中選任。


英國政治制度示意圖

   

 

YY6235-L-6-1 拷貝

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
 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